电脑回收专题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脑回收专题

屈原和粽子:我俩没关系!你可知道端午节还叫诗人节、女儿节

发布者:广州浩翔再生资源回收           发表时间:2015-06-20 11:39:39            点击次数:1192

 端午节粽子屈原,这铁三角的关系,就像乾隆、纪晓岚和和珅这三位冤家一样,是剪不断、理还乱。端午节吃粽子到底和屈原有什么关系?标准答案一般长这样: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至于为什么后来流行用艾叶、苇叶或荷叶包粽子呢?南朝梁代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是这么解释的:“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屈原说,你们投粽子投了几百年,虽然心意可嘉,可惜方法有点不对路,我来教你们怎么包粽子。
 
这是以粽投江用来纪念屈原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么说起来,是先有屈原投江后有粽子问世?而且屈原还直接主导了粽子的进化史?这事儿怎么听起来这么不靠谱呢?
 
不妨来较较真。不过,粽子究竟生于何时,现存文献并无明载。不过可以肯定它起源甚早,有学者认为在炊具出现前,便有了粽子的雏形。古代的粽子有两种形制,一种是“角黍”,就是今天常见的包裹的粽子;另一种是“筒粽”,以竹筒装米做成。考虑到以植物叶子包裹食物的饮食习惯流行于南方,而竹子更是南方所产,那么粽子大抵应该是源于南方的食物。“角黍”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的做法是:“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日啖之。”这说明,那时人们吃角黍,是在每年的夏至到端午期间,角黍还算不上端午节的专属食物。之所以叫角黍,是由于它包裹成角状。为什么不是圆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其他的形状呢?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出于模拟牛角祭祀的缘故,因为牛角在古时是祭器,有祭祀的象征意义。
 
“糭”是“粽”的古体字,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糭,芦叶裹米也。从米,声。作弄切。”周处《风土记》称:“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可见古人把两者混为一谈了。再加上南方多水,故“糭”在食用之外,也用于祭祀水神,古人常把蛟龙视为水神:“将贮有稻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饲蛟龙,正是越人祭龙的古老活动,恰如我国北方周人的祭祖之俗。”(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
 
南朝梁时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楚五月风俗:“夏至节日食糉。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糉。”可见直到那时即使在屈原的故乡也并没有端午吃粽的习俗,倒是有龙舟竞渡,确系屈原之故:“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值得注意的是,宗懔和吴均虽然同属梁代,但宗懔小吴均30多岁,果真如吴均所言,投棕是为了纪念屈原,宗懔为何厚此薄彼,阙而不录?
 
原因其实很简单,宗懔是老老实实地记载自己熟悉的岁时风俗,秉笔直录,吴均却是妙手生花,天马行空地编故事。先看书名,“齐谐”,志怪者也。你瞧人家,一开始就没打算走正经路线。还别说,他还真有本事把故事编的文词优美,引人入胜。如今《续齐谐记》只剩17条而已,全篇不到4000字,却有不少故事广为流传,如牛郎织女七月七日相会鹊桥,五月五日投粽入江纪念屈原等等。可见这讲故事的功力非同一般。
 
不过吴均也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多有所本。为什么要用“五色丝”缠裹粽子?或源于祭祀水神的民间习俗。闻一多考证说,系五彩丝是由百越民族的“纹身”习俗衍化而来。纹身后似“龙子”,蛟龙会视为同类从而免受其害。晋代《拾遗记》中载,周昭王死而为水神,人们在水边祭祀他,用的也是五色:“至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间,或以时鲜甘果,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
 
那么,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为何会变成端午的vip食品?
 
虽然端午现在是一个很欢乐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花样繁多,但溯其缘起,却始于忧惧。农历五月,正值年中,时节更替,寒气渐尽,热气饱和,古人认为这是一个阴阳争锋、生死攸关的关键月份,是个卫生防疫月,《礼记·月令》“仲夏之月”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五月被视为“恶月”,在这个月份出生自然不吉利。王充《论衡·四讳》中言:“讳举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而举之,父母祸死。”相传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便被父亲所弃。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说法,至今没有定论。但它本是一个“顺应天时”的节日无疑。总之,关于五月的诸多活动渐渐都汇聚到五月五日,专重五日,遂成端午节,而魏晋南北朝时,屈原这个人物和相关故事逐渐附着其上,端午原本驱邪避毒的意义渐被遮蔽,反而被赋予的屈原主题占据上风,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大众的“常识”。
 
并非没有质疑,宋人项安世说:“俗言端午为屈原,七夕为女牛,皆附会之说也,大率人情,每两月必一聚会,而阳月必用,阳日必重之,故古人因情而立教,示尊阳也。是故正月则用一日,三月则用重三,五月则用重五。”认为古人是因人情立节,虽然此说也有穿凿附会之处,但还是比屈原之说靠谱许多。屈原究竟是否端午投江,其实史无明据。胡适说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有太多文学、伦理、民俗的意义附加上来:“古代有许多东西是一班无名的小百姓发明的,但后人感恩图报,或是为便利起见,往往把许多发明都记到一两个有名的人物的功德簿上去。……譬如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可以收到无数箭,故我叫他们做‘箭垛’。”不过,与其说这是一种谎言,不如说是一种凝聚了社会共识和文化传承的结果,除了纪念屈原,古时还流传过端午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的传说,但很显然,千载以降,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文化选择中,屈原一骑绝尘,以绝对优势胜出,成了端午节当仁不让的主角。
 
有趣的是,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总有食物如影随形。从先秦起,古人便讲究根据季节更替调整日常生活,享用不同食品,与天时变化和阴阳消长相适应,因此元宵有汤圆,中秋有月饼,端午有粽子。堪称“舌尖上”的节日。“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周处《风土记》)粽子本是普通食物,但古人认为端午日阴阳交错,需用角黍来调和阴阳,粽叶包米是以阴裹阳,取阴阳调和、驱邪避毒之意。后概与端午的节日主题相契,渐从夏至转移到端午上,待端午与屈原绑定后,粽子也随之被文人附丽解说,成了屈原的亲密战友。
端午节自古及今都是中国的一个重大节日,它的来历跟屈原有关,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包括诗人节、女儿节、沐浴节等。书友会一开始,特邀嘉宾中华诗词创新研究会执行会长、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国钦就跟书友们聊起了端午节与诗词,自然,屈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王国钦说,屈原是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而端午节被称为诗人节,是由于右任先生在民国时期倡导成立的,这是中国诗歌的光荣,余光中用诗的语言说过“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屈原的很多经典名句于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一个伟大的主题,一个伟大的身影,一个痛苦的问号和句号至今伫立汨罗江边。今年清明节之前我们搞了一个诗人拜诗圣活动,端午节屈原的后裔也会在湖北代表天下屈氏祭祖。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的丰富带来了精神家园的荒芜,今天我们能够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纪念屈原,非常有意义。”
 
古代还叫女儿节,家家女孩头插花
 
“端午节在古代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别名,叫女儿节,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为女儿插头花来欢庆。”书友会主持人、大河报主任编辑李啸讲起了女儿节的渊源。明清晚期和民国时期,北京等地把端午节作为女儿节来庆祝,家家户户给女儿头上插着石榴花,所以孩子们走在街头特别漂亮,可以说满城皆是石榴花,而在这个民俗里边,与纪念屈原投江而死不同,更多的是欢庆、喜庆的意味在里边。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广州浩翔再生资源回收的观点和立场)

上一篇端午去哪玩 2015广州端午节六月活动总汇 端午节龙舟赛

下一篇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广州服务器回收





友情链接

广州电脑回收-广州笔记本回收-广州二手电脑回收-广州二手笔记本回收-广州硒鼓回收-广州墨盒回收-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回收价格咨询:13711520329 

                                            技术支持:广州来往科技 广州服务器回收 广州办公设备回收  seo支持:12544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