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杨佳
光明新区建设海绵城市,除了道路铺设透水沥青,中间的绿化带种植吸水性强的植物。 谢庆裕 摄
“问世间晴为何物,直教人晾不干裤裤”、“广东的冬天爱上了夏天,他们赶跑了春天和秋天,还生了个宝宝叫‘回南天’”……上周末至本周中段,老广们对“回南天”的吐槽纷纷在朋友圈上刷屏。这种温暖大雾又湿漉漉的天气持续了四五天才开始缓解。湿嗒嗒的墙壁地板似乎也被这种天气急得“冒汗”,有网友不禁感叹“这一刻,我们都是‘潮州人’”。
不过,相同的潮湿天气下,有些地方相当淡定。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像广州的西关大屋、陈家祠等老建筑,其巧妙的防潮设计至今仍大派用场。而在深圳的光明新区,通过透水沥青、绿化吸附等吸水设计,打造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既吸水防滑,又节约了水资源。
事实上,虽然“回南天”暂告一段落,但从今夜开始,弱冷空气又将携小幅降温和小雨入粤,而在4月上旬,广东将进入降水密集的前汛期,防潮之后,防洪防涝压力又将接踵而至。
气象专家建议,在规划设计时更多地考虑气候特性,如广东结合潮湿、多雨的特点建设“海绵城市”,甚至对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助于城市建设、人居生活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据悉,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已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天气
2—4月“回南天”频繁
广州公司电脑回收 报废电脑回收 www.gzhxzszy.com
阳春时节,腻人“回南天”可说是广东天气里最让人生厌的“牛皮癣”。
记者从省气象部门获悉,“回南天”在整个东北季风时期都可能出现,但在东北季风末期,即2—4月份出现次数最多。一次过程一般可以持续3~5天,长的可超过半月,其中2月下旬到3月上旬出现“回南天”的几率超过60%,并且有50%出现严重程度的“回南天”。
严格来说,“回南天”并非真正的天气现象,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中多见的潮湿空气在室内物体表面凝结出水的现象。当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低温之后,物体的表里都冷透了,物体的温度小于或等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就开始在物体表面凝结生成水珠,也就是形成了露。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解释说:“‘回南天’的形成原理跟‘露’的形成一样,只不过出现的地方不一样。”
张东说,“回南天”的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首先要有长时间的低温,日平均气温低于12℃至少要持续3天以上。其次要有天气突变,长时间的低温后要突然变得暖湿。发生“回南天”的时候,湿度有时高达 100%。张东说,经过对近10年的“回南天”的研究,发现在“回南天”前后,温度快速升高、气压急剧下降,由北风转吹南风,风速突然加大,能见度骤降,湿度趋于饱和。
2011年,广东就成功开展了全球首次“回南天”预报。气象部门在日常气象监测中增加了室内地板温度的监测,通过对比室内地温和室外空气露点温度,预测“回南天”何时出现。
虽然“回南天”已可提早知道,但不少市民仍然感到没辙,冒水的墙壁、湿滑的地板、湿湿的被子、晒不干的衣服,“郁闷”的天气让人产生郁闷的心情。
对比
不同建材排水吸潮功能有差别
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高权恩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认为“回南天”现象值得反省,“回南天”带来的困扰,换个角度思考,“实际上是因为很多现代生活方式没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没有天人合一而导致的。”
“‘回南天’的潮湿、夏季的暴雨都是水,在循环过程中总要给它一个出路。”在气象专家看来,多数现代家居,追求光滑的墙壁和地砖,在“回南天”下,地板湿滑,墙壁出水特别明显。在高档商厦门前、街头常见的人行道,瓷砖走在上面如同“溜冰”,而且雨水不能透过瓷砖渗入土壤,只能走下水道。
对比鲜明的是,记者在陈家祠、荔湾区的一些西关大屋等老式岭南建筑里看到,由于采用了吸水性强的阶砖等建材,以及通风透气的设计,老建筑里受潮现象并不明显。即使倒一杯水到地面,几十秒钟就会吸干,由于砖吸水,陈家祠里的玻璃柜也不像一般市民家中的玻璃那样挂满水珠。
老广州陆先生介绍,在建材上,西关大屋有“三件宝”:青砖、红阶砖、樟木(或红木)。
正宗的西关大屋墙壁都是用青砖砌,这种墙虽然没有批荡,但由于青砖是用粘土做的,具有密度强、吸水性好的特点,可以挡住同吸收湿气。潮湿天气地面要防滑,西关大屋用一种红色大阶砖铺地面。这种红阶砖最大特点就是质地比较疏,吸水力超强,“只要上面有水,不用一分钟就自动吸干。”
上述传统“防潮建材”,再加上整体结构上运用了敞厅、天井、窄巷的布置来使风穿堂而过,所以,西关大屋一年四季都干爽透气。
此外,高权恩等专家也指出,现代建筑墙体用的砖不再具有承重功能,而代之以质地较为松散的环保砖,这类砖既无传统陶砖、青砖的坚固,又失去排水吸潮的优点。
启示
加大气候论证,建“海绵城市”降低影响
在专家看来,“回南天”带来的反差的境况,折射出人们能否顺应自然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广东濒临海洋,天气复杂多变,例如高温潮湿、多雨多台风,省气象部门专家呼吁,对工程项目、城市规划更多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甚至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往往能减少气象灾害,减缓不不利影响。
“2010年,广州5·7暴雨造成许多地下空间受浸,其实只要在规划时,在地下车库前建一个斜坡,在地铁站门口建几级台阶,就可以避免水漫金山的情况。现在的马路都是中间拱起来,水往两边排,如果设计成中间凹下去,再做一个可以渗水的花草地,雨水就可以聚集到中间从泥土中渗下去。”在广东省气候中心专家看来,如果在城市规划中做过气候可行性论证,有时候只是一些细微的变化,就可以在防止内涝上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减少回南天对市民的影响也大有好处。根据广东建设气象现代化试点省的相关规划,到2015年,我省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率要达75%以上。
此外,国家今年倡导建设的“海绵城市”,也是契合广东气候特点的开发模式。而中央财政也将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并出台相关政策和工作方案,确保2015年启动试点工作。其中,中央财政对纳入国家试点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共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在深圳光明新区的高铁站前,记者就看到新修的笔直宽敞的马路上铺设的都是颗粒间隔较大的透水沥青。记者往马路倒了半瓶矿泉水,不到10秒钟,积水就全部被吸走,只留下微微的水印,而粗糙和耐磨程度与倒水前一致。
透水沥青仅是这种会“呼吸”的马路的奥妙之一,负责该雨污分流低冲击开发项目的北京建筑大学技术人员张毅介绍,透水沥青下面还铺设了管道将雨水排向道路两旁的绿化带,绿化带的土壤和吸水性强的植物这时候就可以发挥吸水作用,形成生物吸水层,生物吸水层溢出的水再排到绿化带之间的雨水收集池,最后再流向污水处理管道。“经过连串的设施,保证暴雨(50毫米)不造成积水,污水外排量减少了六成”。张毅说。
目前,光明新区23条共17公里市政道路均采用这种低影响开发模式设计,“成本大概是每公里200多万,但像建设绿化带、平整路面等,实际成本还会更低一些。”张毅说。此外,在光明新区体育中心广场地面采用草格铺砌,同样起到了吸水防滑的作用。
不仅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家居以及建筑上也是可以借鉴的。有专家认为,现在市面上不少防潮用品都用樟木做材料,其实,这个做法也是借鉴了西关大屋的经验,西关大屋趟栊、大门同天花横梁就是用樟木做的,有很好的防潮和防虫效果。家庭如果铺设密度更低的木地板,比密度高且光滑的大理石地板,更不容易“出水”。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说,“现代建筑可借鉴传统建筑,一般空间开阔,建得比较高,而且都是南向,采光和通风比较好的特点,有很好的防潮效果。”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东莞、深圳、广州、珠海等地,均有在城市规划、建筑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建设“海绵城市”
广州医院报废电脑回收,银行报废电脑回收 www.gzhxzszy.com